很久没怀旧了,今天有空,来回忆一下。那天跟同事聊天说到煨番薯了,就来说说这个。
记忆中煨番薯似乎都是在秋天或冬天,虽然其他季节也可以,但是春天土地太潮湿,夏天又热,我们又没有秋天和冬天那么闲,最重要的是那时候番薯都还没有长大,所以都不是煨番薯的好季节。
秋天,秋高气爽,田野里的稻子早就收割完了,余下空旷的一块块稻田,一群群长尾巴的小鸟在那里觅食,人一走近,“扑”的一声就飞了起来,鸟群在空中打一个旋,再在两三百米远的地方着陆。
那时的我们喜欢在裤兜里装满小石子,拿着自制的弹弓追逐那些小鸟疯跑,跑累了就去找个番薯地煨番薯。那些番薯地是主人家已经挖过了的,但是还有一些“漏网之鱼”,这些剩下的番薯足够填饱我们的小肚子的了。
找到了番薯地后我们先分一下工,确定谁负责建灶谁负责找番薯谁负责找柴火,然后大家就各自忙活去了。
建灶是个技术活,总是年长些有经验的孩子负责。我们首先要找一些扁平干燥又有些松软的小土块,然后把它们在事先已经弄平整的地面上摆上一圈,圈子的大小视我们将要煨多少番薯而定,最下面的一圈摆好后再在上面一圈一圈地垒上去,垒了四五圈后这个“建筑”就变成了一个放大版的蚂蚁窝的样子。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应该都见过那种蚂蚁窝,在下过雨后,勤劳的蚂蚁把大水冲进它们巢里的泥土一点一点叨出来,一圈一圈地垒在它们的门口,慢慢形成一个堡垒。我们筑的灶在没有完工之前就像这样的堡垒,不过是放大版的,而且下面留有一个灶口用来烧火。这个堡垒筑到三四十厘米高后,要“收口”。这时我们开始一点点缩小圈子,直到上面完全封闭。这时的灶,才是一个真正的“堡垒”,除了灶口外,全部是封闭的。
建好灶后,我们开始点火。因为秋冬风大,我们经常要费一番功夫才把火点着。点着火后,把柴火从灶口小心翼翼地塞进去。烟火从灶的缝隙冒出来,泥块慢慢被加热。等到我们认为泥块已经够热了,就往灶里放番薯。放进番薯后再烧一会,然后我们就把辛辛苦苦建起来的灶推倒,把番薯埋到土里,用泥土的余热把番薯煨熟。
过了一会,把番薯从土里挖出来,番薯已经变得香喷喷了,剥掉外面的皮,里面就是香甜的番薯肉。这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,因此格外香甜。